联系方式
你的位置:首页 > 新闻动态 > 专题报道

“血浆疗法”,能打败新冠病毒吗?

2020/5/19 4:23:57      点击:

“血浆疗法”,能打败新冠病毒吗?




疫情暴发至今,新型冠状病毒在人类中表现出极强的传播能力。在没有疫苗和特效药物的情况下,“血浆疗法”开始走入人们的视野。


“康复者血浆治疗”也出现在卫健委发布的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(试行第六版)》中。目前,全国累计临床使用恢复期血浆治疗的患者超过700例,显示出非常好的效果,这一疗法也已走出国门,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推广和使用。


当地时间4月12日,迪拜卫生局宣布,近期将开始使用康复者血浆来治疗新冠肺炎重症患者。


与此同时,新加坡国家传染病中心透露,已经招募11名新冠肺炎痊愈者献血,用于危重患者的临床治疗。


2020年3月1日,宁夏血液中心工作人员对新冠肺炎康复者捐献的血浆进行初筛检测。


此前,纽约血液中心也曾收集新冠肺炎康复人员血浆,要求捐赠者康复后至少14天未出现症状;美国食药监局FDA更新了新冠治疗的实验性方案,增加了“血浆疗法”。


在2003年的非典、2009年的甲型N1N1、2014年的非洲埃博拉等多次突发性传染性疾病的应对中,恢复期血浆治疗都得到应用。“血浆疗法”为何能够成为世界各国对抗新冠疫情的特殊疗法?


研发疫苗?没那么容易!


病毒入侵,人体的免疫系统开始发挥作用,B细胞和T细胞这种特殊细胞就会被召集起来“对抗”病毒。


B细胞开始分工:


一部分成长为效应B细胞,也就是我们说的浆细胞,专门生产抗体来抓捕病毒;


另一些B细胞会成长为记忆B细胞,负责记住该病毒的特征。


如果这种病毒再次入侵,“长记性”的B细胞就会迅速而大量地成长为效应B细胞,去清除病毒。


疫苗所发挥的效果,就是让B细胞先“长记性”。


根据自然免疫原理,通过人工的方法使人体获得特异性免疫,就是疫苗的原理。


科学家通过将病毒进行人工减毒、灭活等方法制成疫苗。这种疫苗可以模拟病毒特征,但不具致病性,注射到人体中,让人体免疫系统误以为大敌当前,展开战备动员,并牢牢记住这种病毒的面目——下次再有“敌人”来袭,免疫系统就可以立即被激活,全力投入战斗。




嘴上说说容易,实际上,疫苗制备并不简单。


首先,疫苗研发流程繁复。


其次,研发周期长。


临床实验分为3个阶段:


I期临床试验初步考察人体安全性,一般受试者为几十至百例;


Ⅱ期主要进行疫苗的剂量研究以及初步的有效性评价,并考察进一步扩大人群后的安全性,一般受试者为几百到上千例;


Ⅲ期采用随机、盲法、安慰剂对照(或对照苗)设计,全面评价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,一般受试者为数千到几万例不等。


全部临床试验时间一般至少需要3到6年,甚至长达十几年不等。


非典已经过去17年,目前尚未出现有预防价值的药物或疫苗。






人类最后的防线--血浆疗法,为何如此有效?


一是获取容易。


二是见效快。


不需经过潜伏期,血浆制品一经输入,患者立即可获得免疫力。比如,被眼镜蛇咬伤后,迅速注射抗眼镜蛇血清,就可以中和眼镜蛇毒、挽救生命。不过,它维持时间短,主要用于疾病的治疗或紧急预防。


大部分新冠肺炎患者康复后,身体血液中都会产生针对新冠病毒的特异性抗体,提取康复者血浆输入患者体内,即引入“外援”抗体,帮助患者机体杀灭、中和病毒,这就是血浆疗法的原理。




别把它当成“万能神药”


“血浆治疗”通过提取治愈者的血浆进行相关病原体的筛查,要经过严格的血液生物安全性检测、病毒灭活、抗病毒活性检测等处理后制成血浆制品,注射到危重患者体内,配合人体免疫系统与新冠病毒进行战斗。


从原理上来说,重症病人用了恢复期血浆以后,可以促进病毒的转阴,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一定能“显灵”。进行“血浆治疗”虽然比研发疫苗简便,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必须攻克的难关。


第一,血液制品要求高。


第二,对患者与捐赠者要求不低。


第三,这种小众治疗法,不可能像药物治疗那样惠及大众。


符合捐赠条件的新冠肺炎康复者数量有限,按每位治愈者400毫升左右的献血量来计算,最终采集量不会太高,能得到救治的病患数量有限。


在没有疫苗,没有更好的治疗手段的情况下,借用康复者的血浆对新冠肺炎重症病人来说堪称‘最后一道防线’,可以说是‘没有办法的办法’。”